北京疫情刚露出苗头,很多人就准备拎着大包小包涌向超市采购。
因为有上海人吃不上饭的前车之鉴。
朋友圈里流传着一份物资清单,囤粮成为人们讨论的话题热点。
米面粮油,日常用品是基础必备,甚至冰柜、大容量的冰箱销量都随之攀升。
饥饿,带给人们太多可怕的记忆。
尽管后来发现物资相对较为充足,但一想到上海之前的情况,人们都不得不想到:如果被困在家时,真的遇上粮食短缺,怎么办?
此时,有着“天下粮仓”之称的东北面临着春耕重大考验。
01
内外交困,春耕状况频发
俗话说: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
上海的疫情复杂多变,状况频出,几乎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相比之下,东北疫情所带来的影响却被很多人忽略了。
春耕不等人,一旦延误,后续肯定会影响到百姓的吃饭问题。按照以往的情况,水稻种植户们从3月下旬就已经开始忙活,扣棚、筛土,准备育苗。
但是由于疫情影响,有的地方交通不畅,一些准备春耕的农民滞留城市无法顺利返乡,只能在心里默默着急。有在家的农民想下地春耕,也遭遇了重重阻碍。
公开数据显示,近年来,东北三省粮食产量占全国的1/5以上,商品粮量约占全国的1/4,粮食调出量约占全国的1/3。2020年,东北三省粮食总产量达2737亿斤,占全国20.4%。
其中吉林位于东北黑土区的核心,典型黑土区0.69亿亩,占东北黑土区面积25%、全省耕地65.8%,粮食产量80%产自黑土地。这也是为什么,疫情下,吉林为何如此重要。
除了疫情带来的影响,据了解,去年的北纬40度大洪水,罕见的秋汛让冬小麦的播种期晚了至少半个月,导致春天的长势比较复杂,又把其他作物正常的播种时间往后推了。
其次,全球气候剧变也扰乱东北农业生产的节奏。
再加上俄乌炮火还扰乱了全球粮食价格、化肥供应,蝴蝶效应带来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02
让天下人都吃饱饭
粮食问题让人不得不紧张。
当年,饥荒席卷全国,树皮、野菜、树根,甚至还有观音土、棉花种,能填肚子的都试过了……
对那场惨剧,很多父辈们还历历在目。
当年,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去做老师,但由于国家粮食非常短缺,于是他转而从事国家最需要的水稻育种 。
困难时期,“吃不饱饭”的现状让袁隆平记忆深刻:“悲惨的情景刺痛我的心,让我深切体会到了什么叫做‘民以食为天’,没有粮食什么都谈不上。”
他曾说过:我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让人类摆脱饥荒,让天下人都吃饱饭。
袁隆平在2019年10月23日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文章《我的两个梦》中提到:
“我大半辈子都在与水稻打交道。我最关心的,就是水稻和粮食相关的事。”
“我希望最终能实现“禾下乘凉、覆盖全球”的两大心愿。”
疫情下春耕的种种困难情况,能不让人心焦吗?
03
开始粮食保卫战
好消息是,吉林各地春耕已经陆续展开。
此外,农业部农村部也下了通知:不能以疫情防控为由,减少粮食播种面积。要求各地全力抓好春季农业生产,不耽误农时春耕春播,及早安排夏收夏播。
据公开报道,4月初,吉林省分批次将滞留市区的农民转运回乡。在疫情防控的同时,今年将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在8600万亩以上。
之所以我们要持续关注,是因为当前国际形势复杂严峻。受俄乌冲突等因素影响,全球粮食供应已拉响警报,国内疫情防控对粮食保供也提出更高要求。
只有经历过饥饿的人,才更懂粮食的珍贵。
但愿还不晚,但愿一切都来得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