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UCloud季昕华: 提供生态链服务,帮助创业者成长

_20150423111057.png

刚刚完成C轮近亿美元融资的UCloud同时还启动了UEP企业成长计划,CEO季昕华也正为此在奔走在各地忙碌。

正如阿里巴巴上市敲钟时将这一激动的时刻让位给了自己的客户一样,在UCloud的价值观里,成就客户,自身才能成长。

对UCloud而言,C轮融资仅仅是其完善自身、着眼全球的开始。

快速响应和创新是核心优势

作为基础云服务商UCloud成立三年以来发展迅猛,几度受到到资本市场的青睐。

2013年11月获得DCM领投,贝塔斯曼跟投的1千万美元A轮投资,2014年6月获得由君联资本、贝塔斯曼领投,DCM跟投的5千万美元B轮投资。在季昕华看来,未来云计算发展空间无可限量,像UCloud这种将竞争力从产品层面拉升至服务与品牌层面的云平台,则构成未来竞争力的关键,这是UCloud取得今天成绩的关键原因。

云计算在中国真正落地以来,发展极其迅速,截至2014年,中国云计算市场规模达1174.1亿元,庞大的市场让众多厂商得以快速发展。与此相对,去年,在美国投融资的案例中,针对企业级服务而投入的80亿美金中有36亿专注于云计算领域,在中国却微乎其微,落后于美国2-3年。换句话说,重新构筑中国的互联网生态圈,加大中国经济转型力度,就需要大量基础云的投入。

归根结底,云计算是一种服务,能够实现资源共享,带来成本经济上的优化,帮助企业快速的部署,打破传统集中式管理的服务。也正因为此,未来云计算发展空间无可限量。

季昕华介绍,针对互联网不同行业客户的需求,UCloud会帮助客户搭建和优化架构,以应对用户的过快增长给早期不完善架构带来的压力。对于创业团队的不同阶段(内测、公测、推广等),UCloud会跟踪进行预判。另外,还会提供一些类似备案、防攻击应对策略、存储下载加速等配套服务。换句话说,“UCloud针对客户需求的快速响应和创新,绝不局限于技术和服务,而是将创新延展至合作伙伴和整体生态链。”

如果硬要说UCloud取得今天成绩的背后有什么力量在助推的话,那就是互联网所产生的奇迹。

2013年6月,UCloud的团队还在五角场的上海创业者公共实训基地,与其他创业团队共享开放式的办公环境,时隔一年多,UCloud已经搬到了杨浦的城市概念创意园区,并在中国大陆、香港、北美建设起10个数据中心,另外还有更多在建设之中。C轮融资后,季昕华还表示将亲赴硅谷招募精英人才,为全球化布局打好了前哨。

有才而性缓定属大才,有智而气和斯为大智。除了履历中书写的曾负责腾讯安全,历任盛大在线副总裁、首席安全官,盛大云联席CEO等身份外,季昕华的这种跟随形势看方向,再加上内心强大的性格,或许也是UCloud成立以来,能够顺利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帮助创业者成长

 除了自身的成长之外,UCloud还积极为创新企业提供帮助。这也是季昕华常说的一句话:“帮助创业者成长,成就客户才能成就自己。”

在与季昕华的交流中,他多次提到“为创业者服务”,而他也正在用行动证明UCloud的努力。重庆、上海、北京,不到一周,季昕华已经辗转了3个地方,参加帮助创业者成长的沙龙和研讨活动。

各种各样的创业者、各种各样的创业形势、各种各样的创业公司会涌现出来,但是其中的大部分团队,很可能缺少一些技术上的支持,或是资金上的对接,再或是缺少运营上的指导。针对这些团队的需要,UCloud启动了一个为创业者服务的计划。

针对创新企业以及传统厂商内部的创新团队,UCloud推出了U.E.P企业成长计划,并计划在2015年投入价值近亿元的免费云服务资源支持他们。该计划在正式启动前,已经历4个月的试运行期,包括真格基金、创新工场、联创投资在内的50余家投资机构和孵化器、40余个产业链上的优质合作伙伴已经陆续加入。

正像季昕华所说的,UCloud的创新是延展至合作伙伴和整体生态链。在此基础上,UCloud先后推出孵化器“加U站”,企业家成长计划U.E.P,UCloud基金,以及对A轮前初创团队的云服务扶持政策。从创业团队的整体生态链来看,UCloud提供了从办公地点、技术服务、知识能力、到资金引入等全方位帮助扶持创业团队。

目前,UCloud已经拥有2万余家企业级客户,其中80%为创业企业,部署在平台上的客户业务总产值达150亿人民币。在UCloud的帮助及大力推动下,已经有200余个创业团队申请了U.E.P创业者服务,其中更有几十个团队受益于U.E.P计划,顺利完成了天使轮和A轮融资。

目前,UCloud在北、上、广、深、成都、厦门、武汉、西安、杭州、苏州、南京等地都设有线下服务点,为创业者提供面对面的服务。按照计划,今年,UCloud会再为平台上的创业企业拓展50个深度合作伙伴,举办100场企业家能力拓展日,发展150个创投孵化机构。

机遇和挑战

季昕华以往的从业经历无疑给UCloud带来了宝贵经验。特别是一手创办盛大云,使季昕华及其团队累积了技术、人脉、运营的经验,更拥有客户服务的意识。

随着云计算业务的普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技术型创业团队开始接受和使用云计算。UCloud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来自国内外的竞争。但季昕华似乎并不那么担心。

“云计算前途光明政策利好,但在中国落地时间尚短,业务量还不够大。所以目前首要的不是内部竞争,而是联手和用户、企业、政府结合在一起,把中国的云市场做起来。”

季昕华表示,UCloud欢迎AWS、微软云的入华。云现在的首要目的,是完善产品,是解决存量与复杂场景问题。国外厂商的加入,总体来说有利于澄清部分企业对云计算“不靠谱”的偏见,起到教育市场、正本清源的作用。鉴于文化差异及海外云厂商的本地化问题。除了一些客户会尝试AWS的服务之外,主流用户还是会选择国内云计算厂商。

而对于云计算企业之间的竞争,季昕华认为,UCloud最大的优势在于差异化。大公司的最大优势在于资金、技术积累,以及服务器等基础硬件的采购价格,但云计算架构的开放性弱化了巨头与创新企业之间软硬件平台差异,而UCloud中立、专注、专业的差异化优势就得以显现。

目前,互联网+行动计划成为驱动经济结构改变作为国家战略的重点。互联网+行动计划结合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加速中国经济向服务和科技驱动的经济转型,一个个万亿级别市场的孤岛产业即将拥抱云计算。

对于传统行业而言,一些企业的互联网化意识还不够强,云计算依然被他们看作“试水”互联网的方式,对于云计算带来的价值还不够理解,更缺云计算服务业务模式、交付管理流程等等知识的积累,对UCloud为代表的云计算企业而言,培养企业上云意识仍然任重而道远。(镭科技 刘春山/文)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