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当当宣布成立跨境电商业务部,瞄准进口婴童市场及化妆品市场。虽然当当在转型道路上表现出了大刀阔斧,但其本质还是在电商路上持续慢跑。
跨境电商竞争越来越白热化的今天,当当是否可以拿下多大份额,镭哥表示很担忧。不过,根据当当今年4月1日发布的2014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数据,当当的表现还算不错,数据为王,我们来看看吧。
财报显示,当当第四季营收为25.05亿元,同比增长27%。净利为3280万元,同比增长51.4%。尤为难得的是,这是上市四年之后当当首次实现盈利。根据财报,去年当当实现净营收79.6亿元,招商平台销售猛增77%突破66亿元,带动全年总营收达到142亿元,而自营图书销售比重进一步下降至35%,实现了向综合电商的转型。可以看出,当当正全力摆脱卖书郎的形象。
要想人前显贵,必须人后受罪。当当这张傲娇的成绩单背后也有一把辛酸泪。现在,先跟镭哥一起回顾下当当的艰难转型历史。
作为国内B2C领军人物的当当占据上市的先发优势也曾春风得意,线上图书音像业务蒸蒸日上。但随着国内电商平台的激战加剧,京东等针对当当展开了持续的价格战,在猛烈攻势下,当当熬不住了,其主营业务图书的盈利空间已经被压缩的微乎其微,赖以生存的根本被扼住脖子,过惯了好日子的当当这时候才开始着急起来。不甘心就这样被蚕食份额,当当迫不得已寻求两条腿走路。
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2012年,当当入驻天猫,百万种商品将以图书、日用百货两大类目通过旗舰店的方式入驻。为了从得天猫的获得流量,李国庆也不得不低头:“从了”。也是从那时候开始,当当开始实行开放平台策略,自此就踏上了转型之路,并将图书、服装、母婴作为战略重点。
2012年4月,当当推出自有家居品牌“当当优品”;2013年5月,当当推出与服装尾货特卖频道“ 尾品汇”。在百货、服饰、3C领域,当当也都有过不少尝试,这样大举转型时尚电商,看起来当当也是蛮拼的。
不过,与当当这个成立于1999年的电商老兵相比,不少新晋电商赢得了更多的关注,也正被资本看好。唯品会市值一路飙升,一度能抵6个当当,1号店以快消品见长发展迅猛,聚美优品则专注化妆品发力女性经济,一个个风生水起,而当当则一直表现平平。
要知道,当当早在2010年底已赴美上市,而当时的聚美优品刚刚成立,唯品会也不过刚刚完成A轮融资。再看现在,唯品会、聚美优品市值都远超当当,唯品会更是被视为华尔街之狼。这让一直在观望、转型路上的当当着实头疼。
2014年3月,当当与1号店达成战略合作,相互入驻对方开放平台同时开设官方旗舰店,这是李国庆“走出去,请进来”战略的延续。然而,这样的联手在业界看来,不过是在巨头的挤压下报团取暖,并不会给双方带来更为实际的效应。
为了将转型进行到底,2014年10月,当当发布品牌战略,将“当当网”改为“当当”,同时为迎合年轻用户,当当还将沿用了十五年的口号“网上购物享当当”升级为“敢做敢当当”。这一切改变还是有所收效的,根据当当最新财报显示,其90后用户已经占到当当用户总量的1/3。
事实上,在服装品类上发力以及转型的确给当当带来了新的增长点,但这也只是阶段性的胜利成果,尽管当当煞费苦心,但这并不能改变其垂垂老矣的命运。
一组数据也能说明问题。根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的《2014年度中国网络零售市场数据监测报告》显示,中国2014年B2C市场份额排名中,当当排在第八位,前面有天猫、京东、苏宁易购、唯品会、国美、亚马逊中国、1号店,跟上年相比,当当下滑了一名。
再说回跨境电商。如今,跨境电商已然成为各家的标配,也是资本追逐的热点。阿里京东早已开展跨境电商业务且模式日趋成熟,不久前,聚美优品也已经宣布转型跨境电商,亚马逊、顺丰、网易、苏宁、1号店等均已涉足该领域,可以说电商大佬们已经进入到贴身肉搏的阶段,但作为电商老大哥的当当却姗姗来迟。在这场竞争中,当当已然掉队。
当然,跨境电商市场的盘子足够大,当当虽是后入者,但凭着这股转型的劲头仍然能切下一块蛋糕。但需要看到的是,物流、仓储、正品货源等都成为跨境电商的关卡,这需要当当有足够的准备去应对。
别人都在加速奔跑而当当还在慢跑。涉足跨境电商对当当来说并不能算是逆转的机会,只不过是在电商跑道上不得不为之的举措。当当此时入局,也不过是再一次跟跑罢了,结局自然也不难想象,不过是泯然众人矣。